鳴沙山月牙泉是敦煌勝景。千百年來,沙泉共生,沙不掩泉,堪稱奇觀。 20世紀末至21世紀初,月牙泉快速萎縮、水位局部見底。外界曾悲觀推測,不出三五年,月牙泉將徹底干涸。然而,月牙泉自2008年以來水位持續(xù)回升、水面穩(wěn)定恢復。目前,月牙泉保護已從應急搶救轉向科學監(jiān)測、系統(tǒng)調理、常態(tài)化治理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,生態(tài)治理,道阻且長,行則將至。我們既要有只爭朝夕的精神,更要有持之以恒的堅守。 保護月牙泉,只有進行時,沒有完成時。數十年來,一泓沙漠清泉的榮枯消長,考驗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,為戈壁綠洲綠色發(fā)展帶來許多思考。 人不負青山,青山定不負人 提起沙漠旅游,鳴沙山月牙泉無疑是經典打卡地。但已鮮有人記得,就在2000年前后,月牙泉曾被宣告罹患“癌癥”。 從敦煌市區(qū)出發(fā),向南行走5公里,就到了鳴沙山下。起伏黃沙勾勒出一道道利落的曲線,三面沙山環(huán)抱,突現一泓月牙形狀的清泉,水波蕩漾,魚翔淺底。 這是敦煌鳴沙山北麓的月牙泉(2016年9月9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史載,東漢時期,鳴沙山月牙泉就是當地一景。1800多年來,未見大旱之年泉水干涸、流沙掩埋泉眼、因強烈蒸發(fā)“濃縮”為咸水湖的記載。到20世紀60年代,月牙泉水域面積仍有30多畝大。但20世紀七八十年代至21世紀初,水位不斷下降,水面持續(xù)萎縮。 資料顯示,1986年至1996年,月牙泉水位年均下降22厘米。1997年至1998年降幅達40.1厘米,最低時水域面積僅2.56畝左右。當時的新聞報道驚呼:“如不及時遏制自然衰竭,(月牙泉)最多可維持到2005年!” 月牙泉緣何瀕臨干涸?原因有多方面。資料顯示,20世紀六七十年代,由于過量使用泉水灌溉,昔日一汪清泉所剩無幾。此后,月牙泉還曾遭受水質污染?!案匾脑蚴?,地下水過量開采導致周邊水環(huán)境惡化?!碧m州大學教授張明泉說。 也就是說,過度索取差點葬送了月牙泉。 痛定思痛,敦煌人開始像呵護眼睛一樣呵護月牙泉。 這是敦煌鳴沙山北麓的月牙泉(2023年6月7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 20多年來,月牙泉及其周邊實行嚴格的水資源管理。為維系沙泉共生的微妙平衡,泉水南北兩側的沙山被封禁,人們漫步在月牙泉周邊時,需要套上鞋套。 鳴沙山月牙泉景區(qū)服務中心主任李瑛介紹,精心呵護之下,月牙泉平均觀測水位穩(wěn)步回升,至2021年突破3米,近兩年穩(wěn)定在3.2米左右。目前,月牙泉水域面積穩(wěn)定在27.45畝。 鳴沙山月牙泉旅游也長盛不衰。截至8月12日,敦煌市2023年累計接待游客445萬人次,相比2019年同期增長30%,相比2022年同期增長318%。其中,鳴沙山月牙泉接待游客207萬人次,比2019年同期增長近39%,成為敦煌文旅產業(yè)的“臺柱”。 游客騎著駱駝在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(qū)游覽(2023年6月7日攝)。新華社發(fā)(張曉亮攝) 月牙泉保護的生態(tài)、經濟、社會效益同頻共振,再次昭示一個簡單而又深刻的道理:人不負青山,青山定不負人。 這是敦煌鳴沙山北麓的月牙泉一角(2023年6月7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 從“病急亂投醫(yī)”到“中西醫(yī)結合” 在距離月牙泉5公里的地方,有一處人稱“十二連湖”的景觀。十二個人工水池宛若明鏡,倒映藍天,時有水鳥掠過。 這是黨河岸邊的“十二連湖”(2023年6月7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 十二連湖是為拯救月牙泉而量身打造的:池水逐漸回滲地下,周邊地下水位緩慢回升,月牙泉水位也相應“水漲船高”。 月牙泉生“病”后,敦煌人做過許多嘗試,做過“手術”,也輸過“血”。 1987年,月牙泉迎來投資100萬元的首次“大手術”:系統(tǒng)掏掘泉底沙石,清除水中雜物。這反映出當時人們的認識局限:泉眼被滲入泉底的沙石堵住了。實際上,“手術”后的月牙泉沒有好多久,水位又開始下降。 此后,敦煌又嘗試“輸血”:將黨河水輸送至月牙泉邊的人工湖,待水澄清后再注入月牙泉。這個辦法對水位回升的效果可謂立竿見影,但月牙泉卻很快變臟變臭了。 “黨河水屬于地表水,含有腐殖質等,而月牙泉是地下水。這種不問血型、強行‘輸血’的辦法,使河水犯了‘井水’?!崩铉f。 在一次又一次的探索中,敦煌對生態(tài)文明建設有了切身體會:山水林田湖草沙,必須堅持一體化保護和系統(tǒng)治理。月牙泉就像敦煌綠洲的“眼睛”,不能只點“眼藥”不除病根。 這是敦煌鳴沙山北麓的月牙泉(2023年4月24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實際上,拯救月牙泉的歷程,也是各界揭秘沙泉共生的過程。 一方面,月牙泉是敦煌綠洲地下水位的自然露頭,水位榮枯與地下水消長高度相關。另一方面,月牙泉與三面圍繞的沙山形成了微妙的平衡,月牙泉一帶起風,總是沿著周圍的沙山作離心上旋運動,把山坡下的流沙往上刮。 因此,呵護月牙泉,既要嚴格管水,確保周邊地下水位穩(wěn)定,也要精準治沙,確保周邊山不變形、風不改向。 李瑛說,在鳴沙山月牙泉一帶,不是防風治沙林種得越多越好,種不種樹,種什么樹,在哪里種樹,種多少樹,都是學問。多年來,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資源研究院的科研人員常年開展生態(tài)監(jiān)測和實驗,以進一步搞清楚沙泉共生的奧秘。 “十二連湖”就是為了盡量還原原始地下水補給環(huán)境,提高月牙泉自我修復能力而修建的。20多年前,敦煌市就宣布禁止開荒移民等,以維系綠洲的水生態(tài)平衡。 這是黨河岸邊的“十二連湖”(2023年6月7日攝,無人機照片)。新華社記者 張智敏 攝 張明泉認為,保護好月牙泉,根本之策是嚴格用水管理、優(yōu)化用水結構,維護好敦煌綠洲的地下水生態(tài)平衡。 一系列拯救月牙泉的行動表明,就像資源開發(fā)不能蠻干一樣,生態(tài)治理也不能硬來,既要下定決心動手術、除病根,更要綿綿用力,像中醫(yī)那樣“治未病”。 轉變發(fā)展方式保護綠洲生態(tài) 鳴沙山下,綠洲邊緣,坐落著與月牙泉同名的“鄰居”:月牙泉村。 月牙泉村原本是個農耕村。20世紀80年代,村民初嘗旅游之甜,在景區(qū)干起馱運旅游。但到90年代末,游客千里迢迢而來,探訪沙泉共生的沙漠奇景時,卻發(fā)現:山還在,泉快沒了。 駝隊載著游客行走在鳴沙山月牙泉景區(qū)的駝道上(2023年4月24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“別說游客不想來,我們本村人都怕家鄉(xiāng)變成古樓蘭?!?0歲的月牙泉村黨總支書記秦作濤說,“要想收入高,就要搞旅游;要想搞旅游,就得生態(tài)好?!?/p> 回顧月牙泉枯榮消長的幾十年,也是月牙泉村民革新生產方式、日子越過越紅火的幾十年。 從2000年起,月牙泉村2000余畝耕地陸續(xù)有償退出。剩余1000余畝土地,也改種了耗水量更小的李廣杏、紫胭桃等特色水果。種植面積縮減有效降低了對地下水的索取。村里6口從地下抽水的機井,終于停止了作業(yè)。 除了馱運,村民還興辦農家樂、做沙漠露營等,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.3萬余元。旅游也帶火了地產水果,畝均收入達到傳統(tǒng)作物收入的3倍,畝均年用水量則從2000年的522立方米下降至380立方米。 駝隊載著游客行走在鳴沙山月牙泉景區(qū)的駝道上(2023年4月24日攝)。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“以前是環(huán)境逼人走,現在是好生活、好環(huán)境留住了人、引來了人?!鼻刈鳚f,全村戶籍人口從2000年的800人升至現在的1100多人,每年的外來務工人員也在600人以上。 月牙泉要持續(xù)向好,不僅需要系統(tǒng)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,更需要調整好人與大自然的關系。就后者而言,根本出路是整個敦煌綠洲告別粗放發(fā)展,嚴格落實“四水四定”,實現綠色發(fā)展。 敦煌市委書記石琳說,敦煌市聚焦綠洲資源稟賦和發(fā)展?jié)摿?,積極構建以高效節(jié)水農業(yè)、文旅產業(yè)、新能源產業(yè)等為代表的綠洲現代化產業(yè)體系。 游客在敦煌鳴沙山月牙泉景區(qū)游覽(2023年6月7日攝)。新華社發(fā)(張曉亮攝) 在敦煌市黃渠鎮(zhèn)一帶,玉米青綠一片。今年春耕前,當地將零碎土地平整為高標準農田,并同步實施水肥一體化項目。如今,布設的設備能夠在對應時節(jié)更精細地為作物提供水與養(yǎng)料,大水漫灌的粗放用水方式大為改觀。 敦煌市農業(yè)農村局副局長曹文亮說,從2022年起,敦煌市計劃利用3至5年時間,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22.5萬畝,全部配套水肥一體化項目。通過管道和滴頭均勻、定時、定量的標準化灌溉系統(tǒng),將有效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與效益。 以綠色產業(yè)培育推進高質量發(fā)展、以群眾增收致富激發(fā)生態(tài)保護自覺,在保護與發(fā)展的良性互動中,這片“碧水沙山”正在向“金山銀山”悄然蛻變。 涵養(yǎng)敦煌生態(tài),實現綠色發(fā)展,需要各界齊心協(xié)力,更需要久久為功、接續(xù)奮斗。 【原文鏈接】https://h.xinhuaxmt.com/vh512/share/11635659?d=134b29d&channel=weixin 文字記者:向清凱、張欽、張玉潔、何問 視頻記者:張智敏、陳斌、方欣 海報設計:趙丹陽 編輯:王黎、姜瀟、鮑菲菲、胡碧霞、程昊 統(tǒng)籌:曹江濤、何雨欣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