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開放30年,最讓老百姓感覺真切就是菜籃子、米袋子的變化。從糧票、肉票供應到現(xiàn)在市場極大繁榮,老百姓的餐桌經歷了從滿足溫飽到吃出品味、吃出健康的質的變化。在實行計劃經濟的歲月里,人們購買糧油、副食品都離不開票證,談起過去的緊日子,一些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老人感慨頗深。那時,老百姓的日子都挺緊巴,糧食和副食品得精打細算。糧店、副食品商店是計劃供應,發(fā)糧票、發(fā)菜票,去肉鋪選肉,一般都專愛挑肥的,為的就是回家能再耗點豬油改善伙食。 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不斷加快,原有的計劃商品經濟逐漸被市場經濟體制所取代。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裕。大型商場、農貿市場、副食品超市遍布全州,齊全的商品不僅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方便,也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菜籃子、米袋子。 在霞若鄉(xiāng)村小里教了一輩子書的余老師告訴記者,三十年前,買米、買面、買肉都要憑票,余老師家里兄弟姐妹多,參加工作后,發(fā)放米票這些平時都舍不得用,存到過年的時候再買來分給兄弟姐妹們?!澳菚r能吃到一頓大米或是吃上一頓肉是非常奢侈的事情。現(xiàn)在可就好了,想吃什么就有什么,街上什么都在賣,家里天天都是在過年?,F(xiàn)在去趟菜市場,還經常會見到一些以前沒吃過也沒見過的蔬菜,而且一年四季都有時鮮蔬菜瓜果,生活是越來越好?!薄?/font> 一個讓余老師永遠不能忘記的細節(jié)是,當他的妻子生了兒子坐月子時,一些親戚省下每個月限供半斤的豬肉沒吃,送上門給她補身體…… 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加快,原本以為一輩子只能吃粗茶淡飯的余老師,感覺到了變化——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,糧票、油票、肉票相繼退出歷史舞臺,市場上食物品種漸漸豐富,蔬菜、瓜果、蛋、禽、肉類,應有盡有。慢慢地,進餐館“嘗鮮”變得越來越普遍,誰家有什么喜慶事,都愿意在飯店擺上幾桌,又省事又飽了口福。 每隔一段日子,余老師家的小孩還要和同學光顧洋快餐,吃漢堡、喝可樂,“那些洋玩意,我們是吃不慣啰?!彼χf。 這兩年,余老師開始追求健康飲食:蔬菜要吃無污染的,糧食要吃當年的,魚蝦要吃活蹦亂跳的……生活的巨變,讓那些日日伴著咸菜、青菜的往事,成了余老師永久的記憶。 在歷史的長河中,三十年可謂“窗外日光彈指過,席前花影座間移”。 |